2025年3月28日,由江西省林学会主办的“数智融合技术赋能林草监测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学术交流与技术展示,推动江西林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中科北纬(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全程参与会议,并展示了多项前沿技术产品及应用实践,获得与会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认可。
前沿技术展示
中科北纬引领生态保护科技创新
会议期间,中科北纬带来了四足机器人、智能防碰撞无人机、红外相机等前沿技术产品,进行江西省内首次现场展示与交流。
这些技术产品在自然保护地监测、生态保护与管理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通过智能化设备的引入,中科北纬为自然保护地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展现了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创新魅力。
学术报告
数智融合赋能生态保护
学术报告环节围绕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生态保护技术展开,涵盖了林草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候鸟迁飞通道协同保护、病虫害识别与碳损失评估等多个领域。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副主任史良树教授作了《全国林草湿地类对接进展及展望》报告,从宏观视角梳理了全国林草湿地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分析了当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报告为自然保护地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院长徐基良教授作了《高质量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报告,深入剖析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江红星博士作了《候鸟迁飞通道协同保护》报告,探讨了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的技术与策略,强调了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并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副主任吴志伟教授作了《地理空间大数据驱动的森林病虫害预测与碳损失评估研究》报告,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空间大数据技术进行病虫害识别和碳损失评估,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碳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中科北纬生态行业总工程师田姗博士作了《天空地一体化鸟类智能监测体系应用实践》报告,详细介绍了中科北纬在鸟类智能监测领域的技术成果,展示了如何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对鸟类迁徙通道的精准监测与保护。该技术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还为鸟类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开辟了智能化保护的新路径。
报告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为推动自然保护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发。
政校企协同
推动自然保护地信息化建设
会议总结发言中,江西省林学会理事长魏运华对中科北纬在自然保护地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优势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中科北纬作为技术型企业,具备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自然保护地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中科北纬要继续与政府、科研院校携手,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地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
未来展望
持续发力生态保护与技术创新
中科北纬始终专注行业AI技术创新,赋能数字产业升级。公司将继续深耕生态保护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为自然保护地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高效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同时,中科北纬也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助力生态保护事业迈向新高度。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自然保护地的信息化建设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中科北纬作为生态保护领域的技术创新者,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与行业同仁共同努力,为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贡献力量。